俗话说“百节年为首”春节历史悠久且极为重要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长期以来不同地域的老百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春节习俗今天昆法干警话年俗,品年味带我们领略家乡的春节氛围
栽天地树
栽“天地树” 是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大年三十这一天,大家跑到山上找主干比较直、树杈规整的松树,砍回家后整棵栽在正房正对面,直到过小年为止。“天地树” 一般为一棵幼松树,一个枝节代表一代人,若有4个枝节代表这家人四世同堂。此外,还需要在“天地树”下,铺几枝青香树叶和少许松毛,插上立香,保佑家人平平安安,生活顺顺利利。
——昆明中院 徐宏远
开财门
在保山,大年初一早上是不可以赖床的,家里人会早早起床,叫醒熟睡中的孩子,让孩子起来“开财门”。大人们会在头一天晚上入睡前,把压岁钱夹在堂屋门的门缝上,待大年初一黎明前,让家中的小孩开门,这些钱就归开门者了。“开财门”一般要边念口诀边开门,而且声音要洪亮,开门要慢些轻巧些。开完财门,就要煮汤圆献“灶神”,盛煮汤圆的锅具不能沾上一滴油,母亲每年都要在汤圆里包几个硬币,吃到硬币者将是一年中最幸运、最幸福的人。
——官渡法院 胡宋美
做腊肠
重庆的味道有很多,但我独独钟爱这一口川味香肠。当香肠里颗粒分明的花椒在口中散发魔力时,儿时的回忆便已涌上心头。窗外的烟花与窗口晾晒的香肠,仿佛是过年的固定搭配。川味香肠是重庆每家每户都会制作的过年美食,但又各有各的秘方。把握好三七的肥瘦肉比例,再配合上花椒与胡椒等调料,将成为决定口感的关键。如果有条件再熏制一下,让烟火味融入香肠,入口后的滋味,就是最熟悉的家乡味道。
——官渡法院 耿竞
赶葛根会
我的家乡是汇聚“风花雪月”的大理,作为历史悠久的边疆地区,大理在汉、白、彝等民族的长期交融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每当新春来临,大理人民就会通过吃杀猪饭、舞龙耍狮、接送本主、赶葛根会等年俗犒劳一年的辛勤劳作并期盼来年事事顺遂。在这些年俗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赶葛根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人们汇集到古城西北方位的崇圣寺三文笔村,买卖葛根、交易农资、对歌跳舞、逛庙拜佛。葛根的根部具有健脾开胃、清热解酒的作用,春节期间人们多食油腻荤腥,到了初五买点葛根食用有助于胃肠消化,加之葛根会融合了踏青赏春、购物游玩、交友互动等内容,在年俗活动中人气很高。2024年6月,葛根会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盘龙法院 丁璇
祭祖祭天
农历正月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纳西人的过年习俗很有意思,在丽江古城大研镇,春节之前一段时间,古城街市便已空前热闹,人山人海,民间有“达瓦纳西努”之说,意思是“腊月间,纳西人发了疯”,反映出纳西人过春节的盛况。春节期间,祭天和祭祖是纳西人最典型的新年习俗,迄今在纳西族城乡还普遍保持着。
——宜良法院 刘莉莎
打醋炭
在昭通过年,有一个民俗叫做“打醋炭”。我的老家门口种着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隔着村口的稻田就是家乡有名的洒渔“烟柳河”。小时候通常都是我到河边认认真寻找一些又大又圆的鹅卵石,在家门口采些松毛和柏枝交给妈妈,妈妈把烧红的鹅卵石放在一个垫着松毛和柏枝的容器里面,然后浇上醋,走遍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口中念着“清净清净,清清静静”。据说姜子牙封神之后,轮到自己,已经没有神位了,最后被封了“清净神”。因此,姜太公到处诸邪消散。
——呈贡法院 张家培
杀年猪
杀年猪是石林人民的传统习俗。长湖镇、西街口镇、圭山镇等彝家村寨每家每户每年都会挑选个喜庆的日子杀年猪。杀猪宰羊,邀请亲朋好友,大碗喝酒、大碗吃肉,饭后一起唱歌、一起跳舞,有酒有肉有歌有老友,可谓是氛围感十足。石林人的杀年猪,叙的是亲情,吃的是乡情,过的是年味,谈的是友谊,吃的不仅仅是美味,更是那份烟火气、那份快乐。
——石林法院 毕恒愿
铺松毛
说起我们宣威的年俗那就是铺松毛了。每年过年我们都会提前上山扯青松,大年三十铺在地上,年夜饭就放在松毛上吃,酒水饭菜的味儿伴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儿。氤氲热闹的节日气氛在开饭前都要放爆竹以驱邪避灾,然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多为扣“土八碗”,一般做足12个菜,鱼是必不可少的,意为年年有余,要先吃“长菜”,顾名思义,就是白菜这片菜叶清水煮熟,整片煮、整片吃,寓意着“长(长)吃常有”!